2024年度,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要求。在学校党委坚强领导下,Im体育官网app理工科科研工作积极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始终坚守“四个面向”科研方向,积极践行跨学科、重思维、智能化理念,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协调,深入实施“理工科卓越学术三年行动计划(2023 - 2025)”,在既有坚实基础上稳步推进。学校坚持高水平自主性研究和高质量有组织科研相结合,通过科学谋划与主动对接,筑牢基础研究根基,推动产学研跨越式发展。以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笃行不怠,圆满完成年度工作目标,书写了Im体育官网app理工科科研发展的崭新篇章。
01|优化科研管理制度 提升组织运作效能
2024年,科技处主动对接新需求、新任务,谋划开展科研管理体系改革,强化科研管理创新策源、协调统筹等职能。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
强化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的有组织科研,持续推动《理工科卓越学术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实施生效,深入院系开展“三年行动计划”执行情况调研,共商后续发展规划。
深化重点研究基地专项改革,推出《Im体育官方版app下载重点研究基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一基地一件事”举措,谋划科研重大发展布局。
持续推动实施Im体育官方版app下载“基础研究特区计划”,协调统筹多方资源提供机制保障,营造适于基础研究创新发展的环境。开展“从0到1”的前沿基础研究,在超限制造、量子科技、光子芯片、基因编辑、脑科学、可信软件、绿色碳科学等领域研究取得显著成绩。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制定多项关键制度,强效提升组织运作效能,为科研长远发展筑牢根基;完善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
02|坚持做有组织科研 经费首破十亿大关
截至12月17日,理工科科研经费总数为10.65亿元,首次突破十亿元。其中竞争性科研项目经费到账金额8.81亿元(科技部及其他部委项目3.22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89亿元、上海市各类项目1.71亿元、横向项目1.99亿元),较去年全年增长17%,创历史最好成绩;另有专项项目收入1.84亿元。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织动员见成效。2024年,牵头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47项,较去年同期增长27%,获批214项,较去年同期增长8%;杰青项目(含延续)获批5项创历史新高;面上项目获批数较去年增加30项,增长率达32%,获批率为23.8%,是全委面上资助率的2倍。
科技部项目申报稳中有进。2024年,牵头申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项目39项,已通过答辩项目6项,其中合同额超过1000万元的牵头项目2项。截至目前,“十四五”期间牵头申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创新2030项目共162项,超过“十三五”牵头申请数的2倍。“十四五”期间,牵头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科技创新2030项目30项,较“十三五”期间增加50%。
推进科研能力建设专项项目。2024年,牵头组织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科研能力建设3个专项项目,其中“磁共振与分子影像技术研发与应用共享平台”项目已通过评审,批复金额为1.56亿元。
主动对接、提前布局,2024年度共牵头申请上海市项目400余项,共获批项目(课题)约100项。其中,获批上海市重大项目共2项,经费1.1亿元,成为“十四五”至今重大项目数量和经费体量的新高点;多类重要领域项目申报获批,其中经费超过100万元项目13项;2人入选上海市首批尚思探索学者。
03|扎实推进基地建设 筑牢科研发展根基
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完成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汇报工作。组织6个重点研究基地、6个校管科研平台和10个非实体研究机构参加评估。完成统计与数据科学前沿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评估工作,完成统计与数据科学前沿理论及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现场考察。
研究院聚焦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与预警研究、病原体演化及跨物种传播致病机制研究、野生动物源性疫情风险评估和决策研究、监测防控创新技术应用转化研究等四大研究方向,构建全链条监控研究体系,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监测研发中心、决策咨询智库、人才队伍高地。
研究院围绕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及行业数字化转型等新兴领域,将应用场景、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一体化部署、整体性推进,建成以大数据应用和数字教育、数字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组织,立足贵州,面向全国,辐射东盟成员国,助力数字中国建设。
研究院围绕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需求,瞄准技术原始创新,聚焦磁共振和分子影像技术前沿,汇聚相关领域基础和应用研究优秀人才,紧密联系产业和应用,建设集原创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新技术应用推广、人才培养培训功能于一体的国际一流磁共振技术共享创新平台。
04|科技奖励实现突破 获奖总数再创新高
在竞争极其激烈的情况下,我校仍有8项成果突出重围,其中包括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
荣获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优胜奖2项。
3个项目从未来产业之星大赛全球5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未来产业超能奖”中唯一高校项目。
荣获第四届“海聚英才”全球创新创业大赛金聚奖、铜聚奖。
荣获2024年度“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一等奖,是人工智能科技领域的唯一一项一等奖,也是我校首次在该奖项中获得一等奖。
荣获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十大项目奖”,是唯一获此殊荣的高校项目。
05|产学研跨越式发展 合作双赢成效显著
理工科横向和转化合同总金额首次突破8亿元,是去年同期的2.4倍。其中,转化合同总金额4.7亿元,较去年增长近70倍。
在全国高校中首次提出“100%全赋权改革”,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六大创新举措得到了上海市、教育部、科技部等主管单位的高度评价,形成多个专报报送至上海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秘书局、教育部、市主要领导等。同时也被《焦点访谈》等媒体重点报道。
开设“科技成果转化门诊”,针对项目的个性问题提供一对一的专业指导和解决方案,量身定制出切实可行的“解题良方”,降低转化过程中的法律、技术、市场风险。《光明日报》头版报道“科技成果转化门诊”相关内容。
聚焦关键领域和产业链,以解决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为目标,面向国家经济主战场,与华为、商飞、商发等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的研究。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与地方政府共建各类产教融合与孵化平台。新建集成电路产业学院、人工智能金融产业研究院与孵化器等。
6月6日,与致达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并围绕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双方将深化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共同推动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为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活力。
7月2日,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共识,确认互为固定校企伙伴,围绕国家大飞机战略发展重点,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全方位合作,实现协同共赢。
10月16日,与华为云计算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市测绘院签订合作协议,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的创新体系。进一步发挥各自业务领域的专业优势,共同推动空间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
11月19日,与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共同研究发掘数据赋能,促进资源有效整合,在科创平台建设、科技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
12月18日,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上海新能源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促进中心,三方联合共建“大飞机新型SAF燃料研究联合实验室”,汇聚各方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央企-高校-地方的协同作用,共启新型航空燃料新篇。
06|营造卓越学术氛围 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2024年,坚持营造卓越学术氛围,主办2024世界地理大会、超快科学与量子感知国际会议等20场国际学术会议;主办第八届全国成像光谱对地观测学术研讨会、医学与合成生物学交叉论坛等近200场国内学术会议。举办校级学术报告530余场,其中“大师讲堂”(中外院士)系列学术报告46场。首次承办浦江创新论坛专题论坛,首次举办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奖者校园行活动和世界顶尖科学家前沿讲堂,提升师生国际学术视野。
1月26日至29日,超快科学与量子感知国际会议在海南研究院举行。会议设置了超快科学和量子感知两个主题报告及十五个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围绕超快科学与量子感知相关技术的未来发展以及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为相关领域的科技革新注入了新活力。
7月7日,我校联合港城集团举办了第一届量子与老子国际论坛“AI之道”,开幕式上举行了TAO(《道》)创刊发布仪式和“丽娃之AI”滴水湖论坛启动仪式。论坛以“AI之道”为主题,从AI与未来思维教育、AI未来与量子科技、老子思维与AI伦理三个维度展开研讨,带来18场主题演讲。
9月9日,以“未来之光:量子计算和量子器件的科技创新”为主题的浦江创新论坛量子科技专题论坛举行。该论坛由我校和上海量子科学研究中心共同承办。10余位全球量子科技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共同探讨量子科技的前沿发展与未来应用。
10月22日,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获奖者校园行活动在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举行。2024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获得者杰瑞米·内森斯教授和“智能科学或数学奖”获得者乔恩·克莱因伯格教授作精彩报告并与现场700余名师生校友进行交流。
10月25日,世界顶尖科学家前沿讲堂在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举行。前沿讲堂由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和Im体育官方版app下载联合举办,塞尔日·阿罗什、余金权、菲尔·巴兰等三位世界顶尖科学家参加,与校内外700余名师生听众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前瞻性思考。
11月23、24日,我校共同主办的2024世界地理大会在上海举行。来自中、美、英、法等多个国家的1000多位参会者共同探讨“地理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问题。会上,“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第一辑10本著作正式发布、《胡焕庸文集》编辑出版正式启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100强(2024)》指数报告正式发布。
11月23日,由我校主办的第五届中法绿色化学学术交流会议开幕。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该会议作为官方庆祝活动之一,以“化学使生活更美好”为主题,旨在推动中法科技创新和学术合作迈上新台阶。15位中外院士出席这场中法盛会,大会特邀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本·费林加教授作大会报告。
2024年,为实质性推进我校学科交叉融合,组织开展了21场学科交叉融合论坛及学科交叉沙龙活动,围绕空间智能、生物医药、智能化学、智能计算与地缘环境研究、智能医疗与金融、大数据、医工交叉等领域展开深入探讨。
“奋楫笃行 进无止境”,2025年理工科科研将紧紧围绕“四个面向”,积极完善科研管理组织,强化创新策源、协调统筹职能,谋划实施基础研究、先进技术、产业落地“三个十”专项行动计划。以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上海市需求为导向,加强有组织科研,主动谋划、精准对接,围绕超限制造、量子科技、光子芯片、基因编辑、脑科学、空天地海等关键核心领域进行重点部署,抢占科技战略制高点;围绕河口海岸、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教育、绿色碳科学等应用基础领域集合科技力量,打破行业垄断,为产业和技术变革提供支撑。积极开辟发展新领域、抢占新赛道,加快打造新质生产力,努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来源|科技处 编辑|沈韵婷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