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体育官方版app下载(官方网站)·IOS/安卓/App Store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新质生产力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以产业升级构建新竞争优势
2023年11月13日

  主持人:刘 迪

  嘉 宾:张占斌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一级教授

  殷德生 Im体育官方版app下载特聘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刘志阳 上海财经大学商学院讲席教授、创业学院执行副院长

  新质生产力,是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的新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9月7日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不仅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指明了方向,对全国其他地区同样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我们如何理解新质生产力?如何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本报约请三位学者进行研讨交流。

今年7月26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FAST运行维护作业机器人系统”项目通过现场验收,为“中国天眼”提供运行维护保障。新华社图


  主持人: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考察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新质生产力”。我们如何理解这一概念的深刻内涵?

  张占斌:新质生产力具有丰富的内涵,代表生产力演化过程中的一种能级跃升,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的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指的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新质生产力中的“质”,指的是物质、质量、本质、品质;新质生产力中的“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生产力要素全新质态的生产力。一是新劳动者,高技能人才、大学生、研究生成为新劳动者的主体。二是新劳动对象,即以新材料、新物质和数据资源等成为关键劳动对象。三是新劳动资料(劳动工具),随着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加快发展,传统劳动资料与数智化劳动资料融合升级,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实现数智化升级,促进了生产的线上线下有机结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机融合,产供销、服务和消费一体化发展,极大提高生产效能和效益。

  新质生产力不仅为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解决方案,而且释放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全国创新发展进一步明晰了行动方向。从国际环境来看,科技创新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全球经济和创新版图正在重构。如此情况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新时代我国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是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大国竞争新优势的突破口和支撑点。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物质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生产关系也可以反作用于生产力,上层建筑也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因此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调整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必然推动包括政府监管管理效率与水平在内的生产关系的调整,生产关系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配,就能够有力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殷德生:无论是生产力人的因素,还是生产力物的因素,它们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马克思就指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邓小平同志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要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跃升。当新的科学技术实现突破、发生质变,必然引发生产力要素的变革,从而产生新质生产力。因此,新质生产力就是以先进技术为主要投入要素,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核心载体,以新技术、新服务、新产业为主要内涵,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从驱动力来看,传统生产力的驱动力主要依赖于劳动、资本、土地要素,新质生产力的驱动力是先进技术和数据要素。从表现结果来看,传统生产力以产值来衡量,而新质生产力以产业创新以及能否构筑新的竞争优势为尺度。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指明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

  刘志阳:新质生产力更加强调科技创新驱动,是一种低消耗、低污染、高效能、高融合且可持续的生产力方式。当下正处于第三次技术革命向第四次技术革命的交棒期,这个阶段恰恰是新质生产力的最佳孕育时期。新质生产力目标是增强发展新动能。纵观世界经济中心的几度迁移,很重要的因素是创新这个主轴在旋转、在发力,支撑着经济发展,引导着社会走向。培育新质生产力,其根本是以新引擎催化新动能,服务新产业。新质生产力必须嵌入生产关系的变迁进程中。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前提和基础,生产关系也会反作用于生产力。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技术-经济-治理”新范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会形成一套通用的技术、资本和治理原则,构成一种最优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式。

  主持人: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并联系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当前新质生产力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

  张占斌:从行业属性来看,一切利用新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的细分领域,都属于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范畴,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成为生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新质生产力被定义为大量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与高素质劳动力、现代金融等要素紧密结合进而催生新产业、新产品和新业态的生产力。因此要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承托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硬件”需求。

  刘志阳: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这二者都是由重大技术突破或重要社会需求带动的新质生产力,但在时间维度和重要性的角度有所区别。战略性新兴产业侧重的是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的产业。未来产业的技术突破更为前沿,产业发展更处于早期萌芽阶段,产业成长的不确定性更大。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是未来产业的代表。目前,我国在云计算、AI、大数据、智能联网汽车、工业互联网等新产业领域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这些新产业持续带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殷德生:新质生产力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尤其是前沿颠覆性技术及其应用为重要驱动力,表现出来的就是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占据未来产业制高点,其中新技术和数据要素日益成为最主要的投入。

  我国正在按照“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聚焦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于今的现代化企业车间,代替生产线上工人的是数百上千的机器人在有条不紊地运转。智能制造呈现的一端是数据,另一端就是新产品,中间就是人工智能,使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服务与服务之间形成互联和集成。

  主持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有何重大意义?如何抓住新科技革命历史性机遇,实现我国生产力迭代升级、跨越发展?

  张占斌:发展理念是对发展的本质性认识,对发展实践起着根本性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经济新常态”“新发展理念”到“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整个过程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推进。“经济新常态”构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语境,“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塑造我国未来前途的大逻辑,“新质生产力”则释放了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意味着党中央将以更大决心推动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全面振兴,以产业升级构筑新竞争优势、赢得发展主动权。

  当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在这个历史的当口,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给了全社会一个重要的标识性的概念,时刻提醒、督促我们把注意力放在科技创新上面。

  中国人不会忘记“落后挨打”的深刻教训,我们深谙“打铁还需自身硬”的道理。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走好科技创新的先手棋,我们才能取得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赢得更大的空间和动力支撑我们不断前行,从经济发展的“后来者”努力转身成为“引领者”。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过程要求充分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推动要素质量提升和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是先进生产力替代传统生产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发展模式加速形成的过程。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居于主导地位的生产力系统,新质生产力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本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刘志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整合科创资源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前提。必须充分释放各类科创平台的创新活力,发挥各类型研究机构和平台的体系化互补优势,汇聚集体创造力量,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和颠覆性技术源头供给。必须充分发挥行业顶尖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制定推动行业顶尖科技人才流动的新政策,推动建设更加开放包容的企业研发新生态,为科技人才提供一个稳定且可预期的科研环境。此外,要加快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推动新质生产力的产业化应用,有效压缩从基础科学到产业应用的时间,大力促进“科学-技术-商业化应用”的大循环。

  殷德生: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主攻方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服务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的应用,正在重塑产业的全球价值链。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国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量子信息等新兴技术领域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数字经济规模稳居世界第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就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方向,布局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依靠原创性、前沿性和颠覆性新技术创造新产业,进而占据全球产业链的高端位置,这是新质生产力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运行规律。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必须排除阻碍技术创新的障碍,调整生产关系。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方向,也是改革使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其需要高新技术研发,还要强调前沿性基础研究,注重科技自立自强,也需要开放式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需要科技专利和论文,更要看重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国家正在全面实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激发科技创新潜能,从技术创新到产业创新都在朝着高精尖新方向勇毅前行。

  主持人:恩格斯认为,从本源看,生产力是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和生产资料相结合而形成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厚植新质生产力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怎样的要求?

  张占斌:人是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和使用者,是生产力生成中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没有人力资本跃升就没有新质生产力,新型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生成的决定因素。当代科技应用,推动生产形态向信息化数智化绿色化转变,只有拥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和智能水平,才能熟练掌握各种新质生产工具,构建信息化数智化条件下的新质生产体系。

  当前,我国传统数量型“人口红利”逐渐减少,“人才红利”正在形成。产业转型升级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保持适度生育率和人口规模。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提升全民特别是年轻人受教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创新产业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打造更多创业创新平台引才、聚才、育才,加快建设全国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全方位培育、引进、留住、用好各类优秀人才,厚植人才创业沃土,充分释放创新活力。

  努力把人文科教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智能装备制造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进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大国竞争新优势。

  刘志阳:创新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新质生产力的主体力量,必须从战略角度予以高度重视。首先,应该加快顶尖科技人才培育。以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具有高创新性和知识密集性的特征,对人才资源的依赖性较强。新质生产力的率先突破,有赖于原创性、引领性的科技攻关,最终取决于顶尖科技人才资源的储备。其次,应该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在数字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人类面临的科学挑战与问题所涉及的面与复杂度都超过某个单一学科所能处理的范围。应该鼓励高校设立前沿技术学院和未来产业学院等教育新载体,创建产教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方式,在不同学科之间建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域新枢纽,促进各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后,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突破口,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底座和推进器。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培育项目,更重要是在为不确定性的未来塑造一群敢于冒险勇于创造的新人。当下,应该努力通过专创融合、科教融汇和校企合作等有效路径,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现代化,努力培育创新人才,为新质生产力形成贡献教育力量。

  殷德生:新质生产力物的因素主要表现为新技术、新服务、新产业,而人的因素就是人才资源,新质生产力归根到底还是要依赖于人才的创新能力。我国是人力资源大国,研发人员总量稳居世界首位,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三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10位。面对世界科技和人才的激烈竞争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显然,这也是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性、战略性驱动力。到2035年我国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核心问题是创新型人才培养,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全面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基础教育阶段,就要培养学生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当然,创新型人才培养重点在高等教育,我国正在着力发展支撑引领国家战略实施的高等教育,在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上先行先试,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提升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以及交叉学科能级,推进科研组织和模式创新,激发前沿性创新、原始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能力。

  观点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以高效能、高质量为基本要求,以高新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以新产业新业态为主要支撑、正在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中的“新”,指的是新技术、新模式、新产业、新领域、新动能;“质”,指的是物质、质量、本质、品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主攻方向。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既是发展方向,也是改革使命。着力点就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破方向,布局新领域、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

  当下正处于第三次技术革命向第四次技术革命的交棒期,这个阶段恰恰是新质生产力的最佳孕育期。纵观世界经济中心的几度迁移,很重要的因素是创新这个主轴在旋转。培育新质生产力,其根本是以新引擎催化新动能。每次技术革命都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技术-经济-治理”新范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会形成一套通用的技术、资本和治理原则,构成一种最优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式。


阅读原文


记者刘迪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