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体育官方版app下载(官方网站)·IOS/安卓/App Store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北京冬奥幕后英雄,Im体育官网app人获“2021-2022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大奖”

2022年07月18日 卓越学术

  2021-2022影响世界华人盛典上重现北京冬奥开幕式主题曲《雪花》,致敬北京冬奥的幕后英雄——著名地理学家、世界地理大会主席、Im体育官网app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秦大河院士,因其卓越贡献荣获“2021-2022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大奖”。

FB98

1C77A

2020年1月,Im体育官网app成立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

  2020年1月12日,为对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繁荣探索新型科研组织机制,打造一流地理学科,Im体育官网app成立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秦大河院士受聘研究中心主任。

18999

钱旭红校长为秦大河颁发双聘教授聘书和研究中心主任聘书

  两年多以来,秦大河院士带领Im体育官网app地理学人及全国同仁,领衔承担“南海及海上丝绸之路命运共同体研究”重大课题,启动《世界国别与区域地理研究丛书》项目,发起举办世界地理大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世界地理学科的发展。

颁奖现场,秦大河院士对年轻科学家的建议

  颁奖词中提到,秦大河院士四十多年来,为冰雪事业默默奉献,为中国和世界的冰冻圈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沉着冷静,不惧挑战,勇往直前,矢志不渝。科学家的赤诚热血,一定会激励新一代年轻人,来关爱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

  秦大河院士在获奖感言中表示:“希望同胞、同仁以及学生们能够继续奋斗,为中国冰冻圈科学发展、为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并寄语青年科学家,要做好冰冻圈科学、可持续发展研究,第一要有世界眼光,第二要有战略思维。他表示,气候冰冻圈科学不仅与科学水平、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也与经济发展密切相连,研究要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基础,因此,科学工作者应抱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以回馈社会。

  秦大河院士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了哪些卓越贡献?一起重温他的“雪花”故事。


冰冻圈科学的先行者忧患气候变化的科学家


1CA41

  从帐篷拉开小口往外看,外面一片蓝天、白雪,从雪面看出去,雪花像小松树一样,一颗颗地竖立着,在地平线上露出脸庞的太阳照射下, 晶莹绚丽,再轻轻一吹,“松树林”顷刻瓦解,荡漾在极冷的南极冰盖雪面上……这是1989年年初,南极不可接近地区的一个清晨,这一画面秦大河至今难忘。

  作为“1990国际横穿南极考察队”的成员,这是他第三次踏上南极冰盖,其间曾数次遭遇暴风雪、脸庞被冻伤,10颗牙齿因科考早早拔掉,横穿结束后,体重减了三十多斤,饮食习惯花了半年才缓过来。

  作为我国首位也是目前唯一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的人,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中国获得“沃尔沃环境奖第一人”,秦大河是领导中国青年科学家造出“冰状雪”的第一人,创建了国际上第一个以冰冻圈科学命名的研究机构,并获得了国际地理联合会最高荣誉奖。

18BB7

1989年12月11日,六国队员在南极点合影(右三为秦大河)


“疯狂科学家”穿越极地


  时间回溯至1989年,1990国际横穿南极考察活动即将举办。彼时秦大河正在中国南极长城站担任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队的副队长,兼越冬队长。

  此次横穿南极考察活动规模空前,集极地探险和科学考察于一身,是一次极其艰巨的国际合作活动。该活动在1991年南极条约期满之前举行,目的在于强调南极洲作为环境、生物保护区的特殊意义,南极洲丰富的资源将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在此进行的科学研究工作将按南极条约及其合作、和平精神持续下去。

  秦大河对这次考察向往已久。得知这一消息后,他主动请缨,原因有三:一是他是研究冰川的,参加南极冰盖科考是他的专业、爱好和长项;二是他曾两赴南极参加考察,也是当时唯一有南极冰盖内陆考察经验的中国人;三是他身体健康,外语也合格。申请很快被通过。即便经验丰富,且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秦大河仍不敢掉以轻心。他深知,最大的危险在于低温和暴风雪。

9B13

南极科考旅程中

  南极大陆平均温度-25℃,但此次横穿必经的南极冰盖顶部,有过-90℃的世界最低温度记录。“-15℃加上刮风,如果24小时在外过夜,足可以置人于死地。”因此,不仅要有防寒设备,还要掌握御风、保暖等“很细致但非常顶用”的方法。

  比如由于考察期间每天出汗,手套和鞋袜到晚上都是湿的。因而回营地后,要马上用做饭的火烤干,再把袜子塞进被子里面。如果头天晚上不烤干,次日手脚就可能冻伤。“虽然一些技巧不卫生,但是非常解决威胁你生命安全的问题。”

  早在1980年代,秦大河参加澳大利亚南极内陆考察时,就曾多次遭遇暴风雪,有一次刮了十天十夜,车辆都被雪掩埋了。以前,还曾有其他站的队员在暴风雪时出帐篷方便,迷失方向,冻死在距营地不远的地方。

  经过两次行前集训,1989年7月27日,考察队启程,开始为期220天的徒步科考。他们每天早8点到晚6点一刻不停地前进,每日行进2-55公里不等,并首次徒步穿越了南极冰盖不可接近地区。

  这是从南极点到东方站间,约1500公里基本无人到访的区域。这里气温极低,雪地松软,行走不便,不能多待。每晚,科考队都要在营地附近造一个雪塔,“万一出问题,可以作为一个标记。”

  但秦大河中途感冒发烧了,考察队破例原地休息一天。他吃了一克阿司匹林,喝了两三公升水,睡了一天,第二天烧退了,又跟着科考队徒步前往下一个区域。

  作为队里仅有的两名科学家之一,秦大河还要每天在抵达营地安营扎寨后,进行雪冰采样和观测工作。在关键地点,他身着像“大白”一样的洁净服,挖2米深的雪坑,每2厘米一个连续采样,要采100个样品,它们记录了过去数十甚至上百年的地球环境气候信息。为防止雪样被污染,秦大河只能独自进行采样,一干就是七八个小时。

  然而,徒步科考对负重有规定。秦大河不愿放弃宝贵的样品,想了半天,他把衣服减少到最少,把样品装到枕头里面,顺利完成采样,由此他也被称为“疯狂科学家”。

  “在不可接近地区这一最艰苦的地方,我全程采样,没有落一个采样点,没有丢失一个样品,全面完成了计划。”秦大河由此成为世界上唯一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连续采集到的冰雪标本的科学家,他很自豪。


相辅相成的两段经历


  秦大河为人称道的另外两项履历是,担任中国气象局局长近7年,为中国气象事业做贡献,并自1995年起参加和领导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科学评估工作。

  “气象事业是一个全覆盖的(事业),不但要测云观天,准确预报天气,还要预测气候变化,为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服务,为全人类的福祉服务,这是我们的职责。”或与学者出身有关,担任气象局局长后,秦大河格外看重气象工作的科技含量,“你必须要把科学的东西做得很精致、很精细,掌握天气运行基本规律,才能给出准确的天气预报,才能真正做好为地方、为老百姓服务。”

  因而,秦大河为气象事业赋予了“科技型”的定位,强调以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指导气象业务,认为中国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型事业”。秦大河亦参与和领导了IPCC评估报告,他认为两段经历相辅相成:评估工作的科技性支撑提高了执政能力,反过来作为管理者,他也能实事求是,使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按科学规律行事。

7568

  秦大河前后在IPCC工作了21年,并担任第四、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联合主席,协调来自全球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的科学家共同工作。

  工作期间,学者间的科学讨论非常开放且激烈,秦大河感觉在此过程中可以接触到很多前沿知识,“参加IPCC的科学家掌握了世界上这个学科最新的研究进展。”

  工作期间,中国参加IPCC的科学家大幅增加,背后不乏秦大河的努力,“我推荐的科学家,几乎都成为气候系统变化科学各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原因是他们懂得当前气候系统科学最前沿的知识。毫无疑问,他们的工作是有意义的。”


一辈子与冰雪结缘


  “气候变暖冰先知。”工作中,秦大河格外关注气候变化对冰冻圈的影响。近十年,这种影响更为明显:他曾工作过的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退缩加剧,分裂成两支,1980年代为做研究打的冰隧道也早已消融殆尽。

  随着全球变暖加剧,冰冻圈的变化、变暖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采访中,他数次强调,“保护气候就是保护冰冻圈,保护冰冻圈就是保护人类生存的基础。”作为首先在国际上提出冰冻圈科学概念、并创建首个以冰冻圈科学命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学者,秦大河一直在该领域中深耕,75岁的他至今也“没脱离业务”。

  他主编的教材《冰冻圈科学概论(修订版)》获得首届全国优秀教材(高等教育类)特等奖。特等奖只有4个,另外3个是思政理论、中医内科和高等数学,足见其地位之重要。

  尽管对公众而言,相比冰川、冻土,冰冻圈科学的概念仍略显陌生,但对秦大河而言,“这不仅是一门基础科学,也是一门很有前途的大的应用科学”,更是他毕生坚持的事业。

  他举例说,水资源是中国西部地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这些地区的发展都与冰冻圈科学有密切关系。又如青藏铁路如何穿越高原冻土区,山区公路冬季吹雪灾害如何解决,如何解决雪崩对山区公路、民众安全的影响等,亦属冰冻圈科学的研究范围。由于这类工作成果很难在高影响因子的学术期刊发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科发展,秦大河为此感到可惜。

  2015年,北京获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前夕,秦大河就已敏锐地意识到“冰冻圈科学大有可为”。中国地处中低纬度季风气候区,冬季低温少雪,且因全球变暖温度升高,考虑到赛程持续到3月,“人造雪必须要有。”

18DE6

  彼时,冬季冰雪运动的制冰、造雪、储雪等技术设备都由国外“垄断”,如果请国外的制雪专家参与工作,成本高昂。因此,申奥前一年,秦大河就开始组织青年团队,在北京、张家口等滑雪场内进行雪场雪质和气象观测。来自兰州、北京和哈尔滨的青年科学家,密切合作,研制仪器,制定国标,申请专利,最后完成了适合2022北京冬奥赛事“冰状雪”的制作,实现了滑雪场地的“用雪自由”

  秦大河介绍,原先也希望自主制冰,“但确实没有实力,今后要靠年轻科学家的智慧和努力来实现啦!”

15C5A

1月28日,工作人员在国家高山滑雪中心雪道上工作。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冬奥赛场上的冰状雪使秦大河再次受到瞩目。近日,他还获评“世界因你而美丽——2021-2022影响世界华人盛典”终身成就大奖,该奖项由凤凰卫视集团联合海内外多家华语媒体发起,共同推举和表彰不同领域成就卓越、具世界影响力的杰出华人典范。但他很理性地看待评价,“要鼓励和表扬年轻人,别表扬我,如果没有年轻人取代我们,(冰冻圈科学)这个事业就难以为继了。

  有人认为,冰状雪的大放异彩或有助于冰冻圈科学的发展,但秦大河觉得,这只是契机之一。“冰冻圈科学对冰雪冬奥固然重要,但是冰冻圈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息息相关,还与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有密切关联。未来全球变暖,冰冻圈科学前途光明,大有可为!”



来源|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 文|凤凰卫视 记者|郑伍辉 编辑|吴潇岚 吴诚薇 编审|郭文君 吕安琪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