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刚过,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系生态组的博士生何鑫又开始了新一年的丽娃河物种探寻工作,今年,同行的还有黄鹏真、陈晨、谢汉宾、顾孙龙几位研一的同学们。初夏的夜晚,他们带着手电和相机,走出实验室,从丽娃河的北端夏雨岛到南端的泉州亭,沿着河岸探寻。
何鑫一边为学弟学妹们讲解,一边也在搜寻自己不知道的物种。“今年就发现了体色艳丽而小巧的高体鰟鲏。”何鑫介绍说。每当发现不认识的物种,何鑫在同学们的协作下拍下照片,回去传到网上征询,再经查阅资料确认,便可充实进他的“丽娃生灵记”中,以作科普和研究之用。
《丽娃生灵记》
何鑫/文
历史上,丽娃河曾经作为一条江南地区常见的小河与苏州河直接相连,但就现在而言,除了有一个人工控制的水闸和暗渠外,丽娃河更像是一条狭长的小湖。湖泊相比河流最大的特点就是水体相对静止,这便为它孕育和滋养水体中的更多生命创造了稳定的环境条件。顺着食物链,让我们先从体型较小的生命说起。在一个水域生态系统中,最基本的生命是浮游生物,丽娃河也不例外。在水体中有大量的浮游生物,那些肉眼无法看到的有其中包括原来被称作蓝藻被划归为植物、现在已经被单列为一门的的蓝细菌,绿藻、甲藻、金藻、硅藻等浮游植物,各种原生生物等,它们都必须使用显微镜才能观测得到。
再大一点呢,有轮虫,还有属于甲壳动物的枝角类和桡足类。正是这些小小的生命构成了丽娃河生态系统的生态基础。不过你若要问我,在这条封闭的河流中它们的能量来自于何方,那便是太阳,如同地球上几乎所有生态系统一样,太阳滋养着河流中最基本的自养生物,这些能量以金字塔的形式级级上传,最终带给所有的丽娃生灵。
水螅喜欢在清洁而含氧多的淡水中生活,它们能够在丽娃河生存,说明这里的水质还是不错的
比浮游的小生命再大一个级别的就是我们肉眼可以清晰找寻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其他节肢动物了。如果你有机会在夜晚靠近丽娃河的水边,可以尝试用手电照射一下岸边,你绝对会有惊奇的发现,因为在密集的金鱼藻中竟然有水螅(Hydra spp.)存在。淡水水螅属于腔肠动物,水母是它们的近亲,但它们只有几个毫米大,它们的身体呈圆筒型。水螅喜欢在清洁而含氧多的淡水中生活,它们能够在丽娃河生存,说明这里的水质还是不错的。
当然如果你懒得仔细寻找的话,那么水底的螺应该足够映入你眼帘了吧,这其中包括身体呈现扁圆形状的尖口圆扁螺(Hippeutis cantori),身体椭圆形的静水椎实螺(Lymnaea stagnalis)以及胖胖的俗称螺狮的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有时候它们数量多到放眼望去水下全是螺,真是令人惊叹!
除了螺之外,在它们的周围还,聚集了为数众多的小虾米。它们大多数属于长臂虾科的沼虾属,例如中华小长臂虾(Palaemonetes sinensis),它浑身透明,虾体上有7条棕色条纹,以第三腹节色最浓,所以俗称花腰虾。它们属于小型的虾类,体长一般仅仅为25到50毫米。除此之外,它们的近亲,也就是我们平常吃的河虾——日本沼虾(Macrobranchium nipponense)在河中也有分布。
某种淡水虾
克氏原螯虾
这类小的虾类对手电的光并没有什么感觉,不过另一种大型甲壳类可就敏感多了,其中最多的就是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它们一见到光亮就后退到水深暗处去了。其实它的俗称几乎人人皆知,小龙虾,不过它只是存活于淡水中一种像龙虾的甲壳类动物而已,并非真正的龙虾。虽然吃小龙虾的人大有人在,但克氏原螯虾其实是著名的外来入侵物种,原产于美国南部,因为它不挑食、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已经在我国大量扩散。除此之外,甚至在河中还会偶尔发现主要分布于海岸潮滩的无齿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dehaani),实在有点匪夷所思。
正在羽化的蜻蜓、红蜻或者黄蜻
水中其实不仅是甲壳类节肢动物的家,众多昆虫也把它当做自己的庇护场所,尤其是它们的幼虫。想想看吧,每到夏季,夏雨岛附近的丽娃河河面上总是碧盘滚珠、出水芙蓉,周围飞舞的众多蜻蜓和豆娘是哪里来的呢?它们就来自于荷塘的水草之间。蜻蜓和豆娘同属昆虫中的蜻蜓目,它们的稚虫通称为水虿。相比而言,蜻蜓的稚虫体型较大,身体也较宽,而豆娘们的稚虫则体型纤弱了许多。在丽娃河,数量最多、最常见的豆娘是褐斑异痣蟌(Ischnura sengalensis),它们全身呈现亮蓝色,白天习惯于停歇在荷叶上。而最常见的蜻蜓则是红蜻(Crocothemis servillia)了,对,就是夏日里飞来飞去红色的那种蜻蜓。不过红色的其实只是红蜻的雄虫,它们的雌虫其实是黄色的。除此之外,校园里飞舞的蜻蜓还有雌雄均为黄色的黄蜻(Pantala flavescens),身体呈现浅蓝色的白尾灰蜻(Orthetrum albistylum)和异色灰蜻(Orthetrum melania),以及身体为黑色但有一个亮黄色腰带的玉带蜻(Pseudothemis zonata)。初夏时节,正是各种蜻蜓和豆娘稚虫集中羽化出水的时节,经过几个小时得磨砺,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生命却经历了自然界最奇异、最具革命性的的变化之一,从水生道陆生。倘若有机会亲眼目睹整个过程,我相信你一定会对生命产生一种全新的认识。
好似有轻功一般能在水上走路的水黾
蝎蝽交尾
水中的昆虫不只是蜻蜓,如果你曾经注意过丽娃河的水面的话,你一定记得有一些好似有轻功一般能在水上走路的虫子,这是水黾(Aquarlus elongatus)。它们。水黾的前足用来捕食,中足用来划分和跳跃,后足主要利用水的表面张力在水上滑行,再加上它们本身就很苗条,一只中等大小的水黾体重才约30毫克,比水还轻,所以成为“水上飞”是再容易不过了。水黾属于同翅目的蝽类,水中还隐藏着它们的近亲——蝎蝽(Nepa chinensis)和中华螳蝎蝽(Ranatra chinensis),其中前者可谓“水中的蝎子”,后者则活像“水下的螳螂”。与它们在水上滑动的亲戚不同,蝎蝽和螳蝎蝽主要在水下活动。它们的前足长而弯曲,好似镰刀一般,适于捕捉,而腹部末端有一根细长的呼吸管帮助它呼吸空气,好像个潜水员一般。夏季正是它们活跃的季节,如果你运气足够好,还会在水边看到环抱在一起缠绵的一对蝎蝽或者中华螳蝎蝽。而说到繁育后代,则不能不提时而出没在在水面上时而隐秘在水草中的具有褐色扁圆身体和红色眼睛的负子蝽(Sphaerodema rustica),它们的雄虫会在背着自己妻子所产的密密麻麻的卵直至浅绿色的小负子蝽孵化出来。当然,如果你有密集恐惧症的话,我还是建议你不要仔细看它的背部为妙。
丽娃河中最常见的鱼——食蚊鱼
丽娃河中的各种水生小虫实在举不胜举,让我们跳出这个范围,来看看脊椎动物,鱼类首当其冲。不幸的是,丽娃河中最常见的鱼又是一种外来物种——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而且它的老家也是美国南部。食蚊鱼的身体只有2-3厘米长,它的适应性很强,一般以小型无脊椎动物为食,蚊子的幼虫孑孓当然也在它的食谱之内。不过另外一个侧面你也需要知道,食蚊鱼已取代了本地的青鳉(Oryzias latipes)和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成为低地水体的优势种,危害到本土鱼类甚至两栖类的生存。
斑鳢多为人为放生
除了食蚊鱼之外,丽娃河里还有各种被所谓的“爱心”放生的鱼类,包括从市场上买来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甚至还有凶猛的乌鳢(Channa argus)和斑鳢(Channa maculata)。虽然被放生的鱼类经过放生过程中的各种折腾大多数无法存活,但总有一些生存力强的幸运儿能够残存下来适应丽娃河的环境。只要你仔细在河边水草密布的浅水水底寻觅,总能有机会发现它们伺机出动的身影。
本土鱼类:白条鱼
不过除了这些外来户,在丽娃河中还生活着众多的本土鱼类,总体来说它们的生存状况还是相当不错的。当你在晴朗的夏日从丽虹桥上漫步而过时,桥下水域中集群快速游动的鱼儿便是俗称餐条的白条鱼(Hemiculter leucisculus),它们的身体细长、体型中等,体背呈现青灰色,侧面及腹面则为银白色。其中雄性的身体会在繁殖季节变成红蓝相间的彩色,非常漂亮。除了白条鱼外,荷叶从中偶尔还会出现几条缓慢悠哉穿行的野鲫鱼(Carassius auratus),它们的活动水域较深,和白条鱼一样,也是丽娃河边偷钓者的主要目标。
体色艳丽而小巧的高体鰟鲏
子陵吻虾虎鱼
优雅的圆尾斗鱼
到了夜晚,丽娃河的水域又是另一番景象。当你带着手电在夜间河边的浅水区域照射一番,那密集鱼群统一摆动的情形甚至会让你有观看海洋生物纪录片的感觉。在这时,经常能够看到的是体色艳丽而小巧的高体鰟鲏(Rhodeus ocellatus),俗称红目鲫或者牛屎鲫,它们的尾鳍中部具一红斑,背部闪耀金色或金属绿色光泽。此种小鱼的雄鱼在发情季节喉部及腹部会变成红色,体侧则变成紫红或粉红色,而雌鱼则具有细长的产卵管。在竞争激烈的繁殖期,雄鱼会互相争斗占领一个河蚌,把河蚌的四周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因为雌鱼细长的产卵管正是用来将卵直接送入河蚌内的利器,它们需要河蚌壳内的保护和滋养才能顺利孵育子代。而在紧邻岸边的水域,我们经常能够发现的是尾巴呈现宽圆形并会反射出多样鳞光的圆尾斗鱼(Macropodus ocellatus),它们的背鳍和臀鳍后部还有延长的鳍条,缓慢的游姿使它们显得异常优雅。除了这些美丽的身影,岸边的水下石头或者石阶上往往还会有上不同种类的虾虎鱼科鱼类利用腹部的吸盘攀爬其上,其中最常见的是身体略微细长的子陵吻虾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和头大体宽的沙塘鳢(Odontobutis obscurus),它们身上良好的保护色使一般人很难注意到它们,而且它们都是敏感的鱼儿,一旦觉察到有危险便会迅速起身。
中华大蟾蜍
在夏日的丽娃河边行走,连绵的蛙叫你一定印象深刻。在校园里,通常来说最常见的两栖动物还是中华大蟾蜍(Bufo bufogargarizans),这些癞蛤蟆有时候会大摇大摆地在路中间慢吞吞地散步,当然当它们跃入水中的一刻,你才会体会到它们的“蛙泳”本色。除了蟾蜍,学校里还能够看到头型比较尖、下巴好像削过的泽蛙(Rana limnocharis)和腿上带有黑斑的青蛙的真正原型——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ta)。夏雨岛的周围的浅水区域正是它们产卵的好地方,春末夏初的时候,那片区域正是小蝌蚪们的乐园。
夏天有了蛙叫,怎能少了蝉鸣。每年7月都是知了们叫的最欢的时候,仔细听听这些叫声,那些叫出“知了~知了~”声的是蒙古寒蝉(Meimuna mongolica),只能发出“知~”一个音节的是黑蚱蝉(Cryptotympana atrata)。校园里的水杉树上总能找到它们的身影以及它们留给自己青葱岁月的纪念——各种位置留下的蝉蜕。夏天是昆虫们求偶的时节,夜晚里少了蝉鸣,却多了各种蛐蛐和蝈蝈声,还有伴随着各种灯光飞舞的蛾子。有时候你甚至能够看到斜纹天蛾(Theretra clotho)这样的大型蛾类旁若无人地在夏雨岛的靠椅上方以高难度的姿势交尾。不同的虫子有不同的求爱方式,如果你足够耐心和幸运,甚至能够在河边的沿阶草中看到偶尔一闪一闪的绿色光点,没错,这就是萤火虫,具体而言它们叫做黄脉翅萤(Curtos spp.),能够在人类如此密集的光污染下存活下来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当你发现它们后请一定记住默默的观赏即可,千万不要因为好奇而把它捉走哦!
多疣壁虎,在灯光下飞舞的小虫是它们的最爱
石阶缝隙处则有蜈蚣出没
既然有这么多种的小虫,当然丽娃河周边也少不了更大的捕食者,夜间正是它们出没的时候。一些大型的肉食甲虫习惯在宽大的树干上行动,而在石阶缝隙处则有蜈蚣、蚰蜒出没,更不必提花草树木间那一张张精致的蜘蛛网,美丽背后往往暗藏着杀机。像发现更大的捕食者则要靠你的运气了,其中蜘蛛侠一般在树干和墙边上攀爬的是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在灯光下飞舞的小虫是它们的最爱。
而在水边的草丛中偶尔还会有蛇出没,其中最常见的是赤链蛇,虽然乍看起来,这些红黑色的鬼魅身影总是让不了解它们的人在潜意识里惧怕无比。但其实,它们的主要食物是河中的小杂鱼和蟾蜍等蛙类,作为食物链中的高级捕食者,它们正是维持整个丽娃河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相比于我们害怕它们,它们对人的惧怕才大得多,更何况它们本身的习性无法伤害人类,一旦和人遭遇,不等你反应过来,它们早就溜之大吉,因为如果不跑,它们的结果通常是被无知的人打死……
夏雨岛上的赤链蛇:不伤人,主要食物是河中的小杂鱼和蟾蜍等蛙类,食物链中的高级捕食者
河面以外的空中,则各是各种蝙蝠一展身手的捕猎场,其中最主要的种类是小巧的东亚家蝠(Pipistrellus abramus),白天躲在暗处屋檐下的它们从傍晚起出动,不断在空中闪躲腾挪,捕捉各种小飞虫。在地面上,也有虎视眈眈的小杀手,想要看到它,你需要绝对的好运气,这便是黄大仙——黄鼬。黄鼠狼在校园里的生活可谓怡然自得,没有定数的突然跳出往往只会给你留下惊鸿一瞥的鬼魅身影,毕竟附近还有体型比它大出不少的为数众多的流浪猫猫狗狗,黄大仙们只能发挥自己灵活机动的特点了,夜间丽娃河附近的人流较少的办公楼区域是它们喜爱出没的地方之一。
众多的生灵围绕着丽娃河隐秘地生存着,无论你注意它们与否,生命就是这样自然地存在,拥有这样一条美丽的充满生机的河实在称得上是所有师大学子的幸事。衷心希望更多的师大学子可以了解这些丽娃的精灵,唯有了解才会理解,才会明白,丽娃河就在我们身边,野生动物就在我们身边,大自然也就在我们身边。希望我们可以更多地亲身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理解自然、热爱自然,而不是惧怕自然。以丽娃河为起点,让我们更多地走入大自然欣赏动植物精灵般的身影,体会自然之美和生命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