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靠刷题就能学好?我国数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哪些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的数学教育是怎样的?7月16日,在Im体育官网app第十四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邀请报告中,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教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组组长曹一鸣分享了《21世纪中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向世界介绍中国大陆自2000年以来数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发展情况,分享数学教育的“中国理念和方法”。
曹一鸣教授分享《21世纪中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
他表示,过去20年里的课程改革致使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科书和评估方法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促进了中国数学教育的发展。它对促进中国数学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促进学生发展 定理证明也美妙
“过分强调依据考试成绩来筛选学生、学生通过死记硬背和反复练习来提高考试成绩”这是1996年6月至1997年,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调研全国所有学科实施义务教育情况时的发现普遍现象。曹一鸣表示,“虽然当时设置的课程实现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双基’)的目标,但也暴露了许多问题。特别是无法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多样化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求。”由此,21世纪的中国数学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
在曹一鸣看来,中国数学课程改革“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数学教育强调‘双基’的特点,还强调了提升数学思维能力、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以及对数学学习情感和态度培育、对数学美的欣赏等多元的学习目标。”
基于这样的思路,数学课要怎么讲?曹一鸣以大家熟知的勾股定理为例,做了解读。过去强调的是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新世纪的数学课程标准则在此基础上,还会通过介绍几种著名证明(如欧里几德证明、赵爽证明等)和一些相关的数学史,从而让学生意识到数学证明可以是灵活的、美的、多样的;让学生感悟到勾股定理中蕴含的丰富数学思想和文化。
曹一鸣谈到,“新标准的核心特征是为了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这为新世纪教育课程追求公平和质量提升提供了内在动力。”
从“双基”到“四基” 培养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面向所有学生,并满足所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最终,所有人都能接受良好的数学教育,并且不同的人在数学领域可以有不同的发展类型和水平。”在2011年12月正式发布的新的标准(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中,这样阐述数学课程的性质和目标。
曹一鸣表示,这一标准将“双基”进一步发展为“四基”,重视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们应该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维和基础数学活动经验,这是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
“为了帮助学生们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从而发展他们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在标准2011年版中,还将有关理解和实践的内容作了大幅度修改,强调学生们可以独立参与的问题和学习活动类型。
强调综合能力 评估改革仍在路上
“新世纪的课程改革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新思路”。曹一鸣说,统一的国家教科书政策已经转变为根据课程标准授权不同版本的教科书。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丰富。
从贝多芬欢乐颂的五线谱延伸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从医学影像诊断技术CT到“截几何体”,从生活实际中寻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从点滴做起。“不同版本的教材虽然呈现方式不同,但大都聚焦知识理解、技能训练和经验积累,强调数学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提供丰富学校资源,拓宽学生们在数学领域的眼界。并且要求学生采取探索与合作的多元化学习方式。”
这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师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激发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并激励他们主动思考、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强烈的学习动机、以及积极探索知识;引导独立的、合作的和以探究为基础的学习方式等。
与会者现场交流
在评价机制上,曹一鸣以一个函数知识点的考察举例:题目要求学生创建一个函数,从而研究堆叠的杯子的总高度是如何随着杯子数量的增加而变化的。这种从个人情境出发的问题设置,更“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和跨学科背景下的应用、数学文化以及数学的历史”。
据曹一鸣介绍,目前最新的课程标准正处于修订和征求意见过程中,预计将于今年发布。他透露,最新版标准注重倡导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的改变、教学与评价方式的改革;注重跨学科之间的融合;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信息技术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文丨吴潇岚 图丨李振东 编辑丨余苏宁 吴潇岚 编审丨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