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体育官方版app下载(官方网站)·IOS/安卓/App Store

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中国冰冻圈科学先驱秦大河院士在Im体育官网app讲述南极科考故事

2021年04月22日

  418日,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专任教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亚洲地理学会会长、中国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Im体育官方版app下载世界地理与地缘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秦大河院士在Im体育官网app科学会堂举办从南极科学考察到气候变化科学主题讲座。本次讲座由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主持。闵行校区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河口海岸科学研究院、外语学院以及中北校区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国际汉语文化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部师生200余人到场学习交流。

秦大河院士主题讲座“从南极科学考察到气候变化科学”在Im体育官网app举行

秦大河院士讲述南极科考之旅

  讲座伊始,秦大河院士以自己40年前南极科考工作的实拍照片为主线,为在场听众普及了南极洲地理知识,并着重分享了他的三次南极科考之旅。

  一张泛黄老照片里,唯一的东方面孔就是40年前的青年秦大河。1983年,秦大河首次前往南极工作。作为凯西站为数不多的科学家,除从事实验室研究工作,秦大河还需经常外出采样钻取冰芯。野外作业通常在夜间进行,由6个人驾驶4列牵引车奔驰在茫茫雪原。由于南极大陆地表覆盖冰雪,不可见地形构造多样且脆弱,意外时有发生。一次外出科考,车队刚离开科考站不远,牵引车就坠入冰沟,出师不利。在枯燥的实验研究之外,秦大河还分享了自己在南极生活的见闻趣事。比如身兼数职,暗房成了第二个工作室,在那里他学会了冲洗胶片;他曾在十天十夜的暴风雪歇工之际为全站队员包饺子,以美食增进国际友谊;在精神娱乐匮乏的南极,站内队员们热心地和秦大河交流音乐,欣赏时下最流行的披头士音乐……

南极科考旅程中

  秦大河的第二次南极之旅是在祖国自己的科考站进行的。1984年中国首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建站,秦大河于1987-1989年在站工作,对附近的Nelso冰帽的冰川动力学、热学、物质平衡与成冰作用等展开了考察研究,并被任命为中国第四次南极考察队副队长兼越冬队长,负责全站的科研协调工作。

  机缘之下,秦大河加入由中、美、苏、法、英、日六国组成的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促成了他的第三次南极之旅。“南极科考主要是商业赞助,但苏联政府提供了很大援助,考察队员们乘坐安东诺夫84型运输机从美国大本营出发,经古巴至南极半岛智利彭塔。”冷战背景之下,科考前的这一曲折行程令听众颇感意外。

  1989年7月27日,科考队整装待发,从南极半岛海豹岩出发、沿着南极半岛横跨南极冰盖至南极点、穿越不可接近地区,经东方站最终抵达考察终点和平站。

  220多天的横穿之旅,队员们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一刻不停地前进,每日行进距离从2公里到55公里不等,除了风雪、低温和紫外灼伤带来的伤害,更为凶险的挑战是穿越冰裂隙地带,冰桥表面看似坚牢,实则一踏即碎,下面就是深达几丈、几十丈的冰沟。有一次行进,科考队的牵引犬掉进了冰隙,幸好被队员们救了上来。横穿大陆,期间秦大河不仅要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斗争,身为科考队唯二的科学家,他还要做好科研任务。每日的科学观测记录是必修课,夜里在他国队员休息后,秦大河还要挖雪坑,进行雪冰采样。为了保证样本纯净无污染,这项任务只能由他独自承担。繁重的工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秦大河成为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在未来,他的研究成功了填补世界冰川学领域空白。

秦大河院士分享了他的三次南极科考之旅

  1989年12月11日,队伍成功抵达南极点,并留下这张经典历史照片。六国队员手持国旗在南极点合影留念,其中中美队员醒目地位居画面中央。世人看到这张照片往往下意识认为中美两大国主导了本次穿越南极大陆科考。但秦大河笑着解释,当时拍照并非特意如此安排。但冥冥之中形成的站位也暗合了未来数十年间中美两大国在世界舞台中央的合作与竞争。

  科考队在2月抵达东方站,重点参观了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苏联钻取冰芯设备,秦大河着重讲解了南极冰盖冰芯研究对冰冻圈数据提取的重要性。1990年3月3日,科考队圆满完成计划,胜利抵达终点---东南极的苏联和平站。

六国队员在南极点合影

  在分享完横穿南极的传奇经历后,秦大河还和与会师生交流了术业专攻领域的最新动态——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危机与挑战。冰冻圈系统作为最易受到天气变化影响的气候系统,历来为科学家所重点关注。秦大河身为冰川领域研究专家,通过对南极冰盖冰芯研究,敏锐地察觉到气候变暖大趋势,以及自然变化背后暗含的粮食安全、地缘政治、大国博弈等人类社会危机。

  讲座最后,秦大河谈到自己科研半生为何钟情南极,为什么一定要到南极去?他说,“与我个人而言,南极冰盖在那里!南极洲是科学的竞技场,是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战场。希望你们未来去南极、去北极、去更多需要青年人的地方!”

  杜德斌在总结陈词中指出,何为科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就是为科学献身的精神,这在当今的中国尤为需要。地理学是爱国之基、建国之本,地理学家献身科研、为国科研责无旁贷。早在百年前,英国就率先宣称南极领土主权,此后共7个国家声索南极主权。尽管美苏牵头,12个国家缔造的《南极条约》宣告南极为全人类共有,仅限科考研究。但上述国家从未彻底放弃主权争夺。三十年前有中国人参加的这次横穿南极大陆的壮举,不仅实现科研目的,对维护祖国利益更有意义,这也是地理学家为国奉献的意义所在。

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作总结讲话

  秦大河院士作为徒步横穿南极大陆第一人,在报告中分享了横穿南极的探险经历,讲述了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危机与挑战。秦大河院士以“宁扔衣服、不丢雪样”的南极精神激励后辈师生献身科研、将科研情融入报国志,鼓励青年学子,超越种族、国别、意识形态,同全世界人民携手合作应对气候危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附录:人物小传

  1989年,秦大河院士作为南极科学探险队中唯一一位中国科学家,历经220个昼夜艰苦跋涉,徒步行进5968公里,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不借助机械手段徒步横穿南极大陆。为了确保在南极行程中不因牙齿问题影响进食,秦大河行前拔掉10颗牙齿。在通过气温最低的“寒极”地带时,考察队轻装简行,他宁可扔衣服也不扔雪样,采集到横贯南极洲东西最长路线上的一套完整珍贵的冰雪样品,填补了冰川学研究的空白,成为世界上唯一全部拥有南极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标本的科学家。

  秦大河院士身为中国冰冻圈科学的先驱,为中国冰冻圈科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曾多次攀登喜马拉雅山脉,长期从事冰冻圈和气候变化科学及可持续发展研究,领导创建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率先开展冰冻圈变化及其影响、适应及冰冻圈服务功能和冰冻圈地缘政治研究,编著冰冻圈科学系列教材,构筑和发展了冰冻圈科学理论。他参与和领导了IPCC第三、第四和第五次评估报告,领衔中国气候环境演变科学评估,主持《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率先启动中国科学数据共享,为发展气候变化科学做出重要贡献,获国际气象组织奖、国际沃尔沃环境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国内外奖项殊荣。



图文、来源|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 编辑|彭佳 编审|吕安琪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