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物流、物联网领域,中国人一直是游戏参与者,从未做过规则制定者。这样的历史如今被终结——由包起帆领衔制定的《ISO18186:货物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日前正式成为国际标准,世界终于开始倾听“中国声音”。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两年前中方代表向国际标准化组织第一次提交提案时,曾遭到无情拒绝。从最初碰壁到成为国际标准,中国“电子标签”是如何破茧而出,勇夺话语权的呢?
“创新要有眼光,更要有勇气”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包起帆还是上海港龙吴码头的负责人。每天看着熟悉的码头,有块“心病”让他寝食难安:“当时的龙吴港主要经营内贸集装箱运输,相对于进出口货物,安全保障的条件有限,码头上的箱子经常被人偷窃,让我们苦不堪言。”
在超市,老包看到营业员刷货品条形码,一个灵感就此产生:能不能将电子标签技术运用到集装箱运输领域,集装箱有一个“电子眼”,就不怕坏人惦记了。然而,当包起帆将这个想法告诉周边同事时,很多人不理解:“集装箱又高又大,怎么贴条形码?这事恐怕做不成。”
十年后的今天,电子标签技术被证明是成熟的。经过不断的研发和革新,如今的集装箱电子标签从外表看就像一个小方盒子,装箱时用移动式读写设备往盒子里写入集装箱信息、货物信息和物流信息。集装箱在经过港区道口、码头桥吊时,信息被自动读取并显示在专用网站上,货主、船公司、港口方、政府监管部门都可以上网查询。如果集装箱在运输中途被非法打开,网页还会立刻报警。借助全球网络环境,集装箱物流的实时在线监控终于实现了。
“回头再看当年的争论,我觉得自主创新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站高一步,看到5年、10年后的发展,才不会被眼皮子底下的目标牵着走。而创新的勇气,则更为重要。”包起帆坦言,自己当年也有过动摇,就像5年前,他提出要将中国集装箱电子标签技术申报国际标准时,有人表示怀疑。“他们说我连英语也不会说,怎么能领导外国专家制定标准呢?一开始我也想打退堂鼓,可又不甘心。我们已经研发出了最好的技术,为什么不能将自主创新成果转化成国际话语权?创新转型的机会稍纵即逝,容不得瞻前顾后,认准了就要上!”
事实证明,国际标准不是高不可攀。
“失败是创新者最好的磨刀石”
一流的企业做标准,二流的企业做品牌,三流的企业做产品。只有掌握了标准制定,才等于掌握了行业的话语权。
国际标准化组织是一个非常严密的机构,制定一项国际标准又有相当复杂的程序和要求。更为重要的是,每一个国际标准制定委员会中都有一大批该领域的资深专家,代表着各自的利益,在讨论时各方力量相互制衡。这对从未在交通运输领域制定过国际标准的中国来说,如同重重关口。
2008年6月,由上海港起草的提案,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查后代表中国提交至国际标准化组织。按照规定,制定国际标准需要有国际标准制定委员会的一半成员国同意,并有5个以上国家愿意共同参与标准制定。到当年9月投票结果揭晓时,一半以上的国家同意中国提案,但只有2个国家愿意共同参与,第一次提案失败了。
包起帆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外国专家当时倨傲的神情。“会议快结束了,才让我们上台介绍提案,结果很多专家根本就没有认真听。他们心里肯定把我们当作‘菜鸟’,认为我们来旁听他们的发言就足够了。” (下转第6版)
(上接第1版)包起帆的团队没有死心,他们决定要用事实说服老外。
2008年12月,包起帆将委员会的全部专家请到上海,一连几天带着他们到外高桥码头考察,亲身感受电子标签的实际运用情况。这一招果真有效。望着一只只上了“保险”的集装箱,很多外国专家开始认真考虑中国的提案。
2009年2月,经过补充和修订,中国又提交了新的提案。这一次,国际标准化组织重新开启了“投票窗口”,要求全体成员对中国的新提案进行为期三个月的投票。当年5月10日,投票结果公布,包括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英国、丹麦等在内的14个国家同意该提案,其中法国、德国、美国等8个国家还表示愿意与中国一起参与标准的制定。5月27日—29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17次工作组会议上,中国提出的国际标准提案获得通过,会议同时任命包起帆负责该标准的起草工作。
一扇大门终于向中国的创新者打开。“我从事了30年的发明工作,有一条经验感触很深,那就是越难的工作,收获的果实才越甜美。创新本来就是对过去的否定和突破,遇到困难和挫折很正常,失败是创新者最好的磨刀石。”包起帆说。
“创新要讲策略方法”
自主创新要想获得成功,一味地蛮干也不行,还要有策略、讲方法。
“记得第一次向委员会提交我们的草案,被外国专家批得体无完肤,几乎每句话老外都有意见,都要求修改。”全程参与电子标签研发的江霞回忆草案起草阶段时说。
事实上,这只是力量博弈的一个缩影。
有些老外想用“拖”字诀,延缓中国人拿出国际标准的步伐。怎么办?以严谨对严谨,以认真对认真,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是包起帆想出的办法。自第一次会议后,包起帆每次开会都严格按照会议议程,要求所有专家在会上当场确定国际标准的修改意见,否则会议拖得再长也不结束。一开始,老外还很有兴趣与中方纠缠,提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一直说到口干舌燥,却发现中方代表依然很有耐心地进行探讨,而且一副不达成一致决不罢休的架势。久而久之,有些外国专家坚持不住了,更多的专家则被中方的诚意所打动,草案起草工作终于步入了快车道。
“制定标准既是交锋,也是交融的过程,而后者才是我们的目的。”包起帆说,为了争取大部分外国专家的支持,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有些细枝末节的地方,他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比如标准的标识、英语表述等,都采纳了外国专家的意见,而对于核心内容,尤其是涉及中国利益的部分则寸步不让。最终,整部国际标准完整保留了中国人发明的关键技术,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智造’。”
传统的国际标准制定过程十分漫长,一个国际标准从新提案提出到标准发布,一般需要3年至6年。这一次,中国电子标签仅用了3个月就成为国际规范,一年后就成为正式的国际标准。看到这一结果,美国Transcore公司副总裁夏耐柯先生惊叹道:这样的速度在国际标准化组织程序中几乎不可能,中国专家的智慧太了不起了!
【短评】
大胆创新
国际标准化组织经投票通过并颁布由包起帆领衔制定的国际标准。这是物流、物联网领域第一个由中国专家发起并主导的国际标准,是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最终上升为国际标准的成功探索。
创新,是城市生生不息、不断发展的灵魂,是与时俱进的不竭源泉和根本动力。上海的转型,要依靠创新驱动,只有坚持创新、突出创新、咬住创新,我们才能掌握核心竞争力,把握主导权,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企业形态和能级不断提升跨越。
上海工人阶级富有创新精神和开拓勇气。我们要有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开创精神,有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敢于“吃第一个螃蟹”的敢闯敢试勇气,有不畏创新艰险、不惧前路荆棘的攻坚克难韧劲,把上海城市的创新之路拓开得更宽更广,让更多的上海企业成为创新的生力军。
《解放日报》 日期:2012年1月17日 版次:1 作者:王志彦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2-01/17/content_7348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