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良友,不少同学热爱文学,在阅读著作之余,也会亲自“操练”一番。5月16日下午,由Im体育官方版app下载党委宣传部主办的“杏坛高议”第一讲在闵行校区体育馆举行,讲座邀请到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莫言老师,与大家畅聊“写什么、怎么写”,让同学们在名家的引导下,体味写作人生。
作家莫言做客“杏坛高议”谈“写什么、怎么写”
追忆往昔,书写实感
莫言老师一出场,就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未及开场,众多热情的同学就迫不及待地纷纷围到莫言老师身边留取签名。等一个个乐滋滋、如获至宝的粉丝散去,莫言老师才现出“庐山真面目”——跟照片上一样,一双凝神的眼睛,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身材魁梧,典型的山东汉子。
“我跟Im体育官网app是很有缘分的,我的大哥就是Im体育官网app中文系毕业的。”开场的一番话,一下子拉近了莫言老师与在座同学的距离。莫言老师坦言,由于小时候家境不好,成绩优异的哥哥选择成为一名师范学校学生。
哥哥当时背着野菜筐在上学的路上边走边挖野菜以充当晚上吃的菜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儿时对粮食的记忆也成了莫言老师日后创作的重要素材。“我的小说中有很多为寻找粮食而奔波的角色,孩子为果腹乱跑乱叫,成人为粮食耗尽体力、精力。”在他的作品《母亲》中,莫言老师就写道:饥饿的岁月使我体验和洞察了人性的复杂和单纯,使我认识到了人性的最低标准,使我看透了人的本质的某些方面。亲历的记忆是莫言老师无穷的宝库,让他比常人更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滋味、泥土的气息。
莫言老师认为,一个高明的作家面对万花筒般的世界,只可选取切身的故事,作为适合的题材,若非真实体味,即便再热门的话题,也应忍痛割爱。他又列举了沈从文、鲁迅等一些大家,他们在描写祥林嫂、兵匪等底层人物时,绝非空穴来风,而是撷取有个人特别感受基础的现实熟悉人物的影子,以期达到与心目中文学理想的一致性。莫言老师的真知灼见让在座师生连连点头。
人物的血肉,小说的灵魂
四十三天,四十九万字,2006年出版的作品《生死疲劳》,莫言老师以每天一万多字的速度,高效率写成。“有人问我,你怎么才写了四十三天就写完了?我说,为了这部作品,我在头脑中酝酿了四十三年了。”
《生死疲劳》中的“老怪物”单干户取材于莫言老师小学时代的人物,作品中的各种人物原型就生活在了他的周围。现实生活中的这位老单干户是那个年代一个真实的、倔强的“边缘”人物,他妻亡子散,自己最终悬梁自尽,他那不断变小的一块地就像“汪洋大海中的堤坝”。莫言老师说,随着自身阅历的丰富,他越来越认为那位单干户的形象应该出现在他的作品中,但一直没有动笔。直到2006年,老单干户才在《生死疲劳》中获得了“重生”:“小说中,他一直坚持‘单干’到了改革开放时期,此时他的所作所为令大家刮目相看,结果被看得像神一样。”单干户的经历让人心酸,莫言老师创作背后的深挚情怀、厚积薄发也让同学们叹服不已。
莫言老师表示,改革开放以后,文学迎来了新的生命力,摆脱了过去高、大、全的人物形象。莫言老师否认公式化、概念化的完美无缺人物。
作品《蛙》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时,莫言老师的获奖感言里说道:“写作要盯着人物写。”这句话脱胎于沈从文对汪曾祺说过的一句话“要贴着人物写”。莫言老师传承了老一辈作家把人物当“人”来写的要旨,力图使每一个笔下的人物都获得精神的饱满和真实。
“虚构的人物构思许久,你与他就会从陌生的朋友开始慢慢相处,直到他逐渐如你的家人、亲戚一般。你对其了如指掌之后,每遇到什么情节,你都能知道他会怎么做。”朴素的写作方法就像做人的道理,缓缓流入人心。
不少同学拿着莫言的代表作品,请作家签名
荣誉背后的故事
如同莫言老师的其他作品,荣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而备受关注的《蛙》,也取材于他真实生活中的人物。莫言老师大爷爷的女儿——他的姑姑,一位妇产科大夫,成了这部作品主人公的蓝本。在当时落后的乡村医疗条件下,这位学习现代医学的大夫,义不容辞地成为了“计划生育”国策的践行人。“我哥哥、我姐姐和我本人都是我姑姑接生的,我的女儿由我姑姑的女儿接生。”莫言老师幽默的语言让现场的气氛轻松不少。
在这部作品中,莫言老师着重关注了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像我姑姑这样的大夫,他们既在迎接新生命,又要面对超生的胎儿,精神困境和内心矛盾是深重的。”因此,莫言老师认为,他并非在写“计划生育”,而是在写“人”,写一代知识分子的矛盾和困惑。
在与莫言老师的姑姑做交流之后,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说:“你姑姑是了不起的女性。”作为一个有职业操守、有担当的妇科大夫,在人情与原则中徘徊、承受心灵的自问,莫言老师真实地传达了这份承担,让人动容。
后记:作为一位作家,莫言老师善于写故事,也善于讲故事,短短两个小时的时间过去了,那些创作背后的笑与泪、痛与思让人深记,写作的方法可以编写一本厚厚的书,思考人生的脚步却永不停止,伴随着这步步脚印,我们看到的,是莫言老师对人生的细微体察,是我们可以感怀并珍藏的人生宝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