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学院创设的佛年学术讲坛于12月6日开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博士生导师石中英教授以“社会同情与公民形成”为题做客讲坛第一期。我校教育科学学院院长范国睿教授主持报告会。我校师生对讲座投以极大的热情,现场座无虚席。创设佛年学术讲坛意在秉承刘佛年等教育学科前辈学者严谨治学的学术精神,通过邀请教育学科著名学者定期开展讲座,希冀拓展师大学子的学术视野,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教育科学学院佛年学术讲坛首讲:石中英谈社会“同情”
石中英教授以逻辑缜密的教育哲学语言、丰富的实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将社会同情与公民培养的关系娓娓道来。石中英教授首先从词源学分析入手,将“同情”(sympathy)定义为个体所具有的易于、愿意并能够对他者处境、遭遇或情感状态产生同感的心理状态或态度倾向,具有“向他性”、“反应性”和“能动性”等特征。石教授将同情解剖为水平自低而高的三种类型:个人同情、社会同情、人类同情。从个体同情到社会同情再到人类同情,不是一个自然发育的过程,而是一个不断接受教化的过程。同情的教化是一个综合的文化—教育过程,学校教育在其中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教授指出,培养民主公民是现代学校的责任。在中国,当前学校变革的重要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民主公民。而社会同情是民主公民不可或缺的素养。因而培育社会同情是学校应有的责任之一。诚如石教授所说,“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须从心开始”,如何培养社会同情?石教授提出了五种心理机制:基于观察的同情、基于理解的同情、基于经验的同情、基于想象的同情、基于信仰的同情。同时,通过促进与扩大社会交往、提升社会理解能力、交流与分享社会生活经验、激活与唤醒社会想象、坚定对于社会信任和团结的信仰五种途径可唤醒社会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