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区獐的重引入工程”于2006年开始实施,獐的种群数量从2007年的21只发展到2012年的227只
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獐(别名河麂、牙獐,英文名Chinese water deer),曾于新石器时代在上海生存,二十世纪初绝迹。根据IUCN标准,它是上海及周边地区物种重引入的良好选择。基于此,“上海地区獐的重引入工程”于2006年开始实施,经过六年多的努力,獐的种群数量从2007年的21只发展到2012年的227只,重引入地点从2007年的1处5400平方米扩大到了5个地点总面积7.7平方公里,成为了新型的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科普教育基地。
《上海地区獐重引入繁殖种群建立及野化训练》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
1月10日下午,由我校作为项目执行方,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组织与协调的《上海地区獐重引入繁殖种群建立及野化训练》项目顺利通过专家验收。由于该项目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专家们表示“该项目已经超越了项目研究本身,是一项具备可持续应用价值和推广价值的生态工程”。专家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所长魏辅文、研究员蒋志刚、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Im体育官方版app下载教授盛和林、徐宏发组成。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蔡友铭、我校副校长朱自强等出席验收会。会议由我校王天厚教授主持。
朱自强在讲话中对与会专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上海市绿化与市容管理局、上海市农委、上海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上海市动物保护协会等单位给予该项目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感谢,希望项目组能够继续深入推进上海獐重引入工程的实施,为上海建设生态城市做出更多的贡献。
该项目负责人张恩迪、陈珉先后就项目的社会意义、研究过程、创新成果、社会反响及未来研究思路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项目实施六年来,已在上海建立了健康稳定的獐繁育种群,并在华夏公园、松江浦南林地、滨江森林公园、南汇东滩等7个生境点进行了野放训练、试验和科学监测,包含了林地、公园、湿地等类型的上海城郊生境, 野放种群体质健康,繁殖顺利,发展稳定。各重引入地点试点对市民日常开放,提高了公众对爱护野生动物的热情,达到了生态教育、环保教育的良好效果。
验收会专家合影
该项目成果已经在国内外期刊发表或接受论文7篇,国际会议收录3篇,国内会议收录2篇,专利1项,科普2篇,获得上海林业系统科技奖1次。项目期间,培养了博士后1名,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4名,本科生科研实践20余人,支持国家大学生创新课题2项,为生态建设培养了专业人才。
专家组对该项目六年来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一致认为,该项目不仅完成了上海地区獐繁殖种群建立和野化训练的任务,而且突破了城市生态恢复引入大体型动物的瓶颈,对上海市本土物种的保护和生态城市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蔡友铭表示,该项目填补了上海缺失大型哺乳动物的空白,对恢复生物的多样性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创造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关系,成为美丽中国的上海元素。
经过热烈的讨论,专家组一致同意该项目通过验收。